青春“三下乡”|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探索永周皮影文化,传承非物质遗产
“夫源远者流长,根深者枝茂”,中华优秀文化遗产凝结着古人的智慧与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生生不息、赓续不断地厚重基因。寻找、发掘、继承这些散落各地、如群星般璀璨的文化遗产是当代大学生义不容辞地责任。
腾冲本土永周皮影文化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为深入了解相关情况,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传承与发展”皮影戏传人访谈团自7月21号起赴腾冲开展为期七天的实践活动。从网上资料收集到实地参观体验,“传承与发展”小分队逐步了解永周皮影戏历史,深深体会到其作为文化瑰宝的魅力,为皮影戏背后的故事而感动。
线上初步搜索调研,解开皮影神秘面纱
活动正式开始之前小分队搜集了关于腾冲皮影的资料文献,初步了解到腾冲皮影是云南腾冲当地一种喜闻乐见,流传久远的艺术形式。相传明初之时,皮影戏由来自江南,湖广,四川等地屯军边疆的移民带到腾冲,有据可查的历史已有两百多年。当地人们称它“灯影子”,“皮人戏”,也亲切把它叫做为“土电影”。
为了解大多数人对皮影戏的看法,小分队在网络上发布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年轻人对皮影的了解并不多,但同时又希望能更加深入地了解这种文化。小分队认为,皮影是祖先们给中华儿女们留下的一份珍贵遗产,绝不能轻易丢下。
花戏楼前细细观,雕栏画栋兼飞檐
希望亲身体会皮影魅力的小分队来到皮影戏楼展开线下采访。走近木材搭建的老旧的皮影戏楼,楼上朱红色漆已经掉了不少,然而被时间赋予新一层内涵的它,显得更加神秘迷人。跟随工作人员的,小分队来到戏楼内部,楼内光线昏沉,声音好像和光一样消失在空气中,环顾四周,屋内正中摆放着老旧的排椅,正前方则是表演的幕布。一如历史悠久的皮影戏,戏楼也正慢慢老去,小分队对此心痛不已。对皮影楼的参观让小分队意识到,许多类似皮影戏的优秀文化遗产亟待新鲜血液的加入,只有不断传承,才能让他们保留在历史长河中。
小分队在皮影楼
制皮影、学皮影,传承正进行
经戏园内师傅的介绍,小分队了解到制作皮影一般需要经过选皮、画稿、镂刻、敷彩、发汗熨平、缀结合成等八道工序,过程十分复杂,其中手工雕刻更是需要3000余刀。在观看一位老师傅制作皮影后,小分队切身体会到整个工序的繁琐和制作过程的不易。一只小小的皮影往往需要花费师傅数天时间,小分队惊叹于师傅精益求精的精神,希望能学习到师傅制作皮影时的细心与专注。
小分队在观看皮影制作过程
在欣赏了一场精彩的皮影戏表演之后,小分队跃跃欲试,想要学习如何操控皮影。皮影人的四肢和头部分开雕刻,后用线联缀为一体,以便表演时皮影师傅能够完成各种各样的人物动作。一个皮影人,要用五根竹棍操纵,表演艺人不仅手上功夫高超,嘴上还要说,唱,念,打。体验过程中,小分队不断受挫,光是控制好一个关节的活动就让大家手忙脚乱,更别提完成整个动作。想到皮影表演的难度之大和表演艺人精湛的技术,小分队明白这项技艺并非一朝一夕就可掌握,于是更加敬佩这些出自民间的老师傅了。
马克思曾说“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成功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坚持,作为青年学生,在探究知识研究学问的过程中,同样需要坚持方能取得成果。
小分队在欣赏皮影演出
小分队在学习皮影表演
采访文化传承人,学习先进精神
小分队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刘永周进行了线下采访。腾冲虽然偏居西南一隅,但存有整个西南唯一至今保持不间断演出活动的皮影戏-腾冲县固东镇刘家寨皮影,而刘永周正是腾冲刘家寨皮影戏的第四代传人。他从小苦练,不仅能够表演皮影戏,还练就了制作皮影,剧本等一身的本领,直至今日,年事已高的他仍任坚持皮影靠子(供表演的皮影道具)的制作。此外,他还召集搭档和儿孙们练习皮影戏,制作皮影,让手艺传到下一辈手中。
皮影这门手艺,在的沧桑的岁月中几经颠沛,最终能够继续熠熠生辉是因为对于匠人们来说,皮影不仅仅是皮影,还是一种传承。这是一种无私的奉献精神,学生治学,也不能只为功名利禄,还有更重要的东西值得我们为之坚守。
小分队在采访老师傅刘永周
此次实践让小分队意识到皮影能够一路传承下来离不开匠人们的匠心精神。“于人,匠心之士为楷模;于家,匠心之士为顶梁;于国,匠心之士为重器”。传承皮影不仅仅只是唱腔技巧、制作技术的延续,还有那份不变匠心的继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四个自信之一的文化自信关乎祖国兴衰,建设伟大事业的精神支柱就来源于文化自信。而今,不仅仅是皮影,中华濒临失传的各种传统艺术都亟待年轻人的传承,身为一名大学生,我们有理由去担起传承的重担,切实践行匠心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唯有文化的繁荣昌盛,方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文字:向淑楠
摄影:许延媛 刁宁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