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持着“远方,有一群孩子与我们有关”的理念,2022年暑假,江苏大学志愿者前往河南省濮阳市南乐县东邵中心小学开展暑期乡村夏令营,为孩子们带来科技、阅读、艺术、游戏等主题课与兴趣课程,与孩子们开启一个新的美丽约定。
文化传承:非遗文化进校园,文化之根共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精神之“根”。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
河南历史文化悠久,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文化灿烂,人杰地灵。团队在南乐县西邵乡东邵小学开展“河南非遗进校园,文化之根共传承”为主题的非遗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通过介绍河南的传统节日习俗、河南的饮食文化以及传统戏剧豫剧、民歌、剪纸等文化,引导中小学生认知传统文化、尊重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也更好地增进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志愿者小林老师还为孩子们带来脸谱文化介绍,并指导孩子一起手绘脸谱,亲身感受非遗,继承与创新非遗文化。在脸谱课上,小林老师首先由河南豫剧引出五大戏剧相关的脸谱造型,讲解了脸谱相关颜色以及图案所代表的含义。接着课堂交由孩子,大家纷纷用笔刷绘制自己的艺术创造。孩子们的颜料用色丰富多彩、鲜艳大胆,不拘泥于给出的参考范例,定制出了一个个属于自己的人物形象。
通过以脸谱为载体的文化课,孩子们对于这种优秀传统艺术形式更加了解,并且能够自主运用所知含义进行艺术创造。课程虽已结束,孩子们仍意犹未尽,在他们的心里已经悄然种下了一颗艺术与创造的种子。
实践中学:超轻黏土走进乡村小学,趣味实验玩转科学魅力
前期调研结果显示,东邵小学150多名学生平时只有语数英类主课,没有任何活动课、兴趣课。因此,秉持着“实践中学”的教育目标,志愿者们为当地学生带来多堂生动有趣的动手实践课。
在超轻黏土课上,志愿者糖糖老师带领孩子们用超轻黏土制作了一道道美味可口的“菜肴”。
一道道精美的“美食”是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与童真快乐的反应,孩子们也在这样新奇的黏土手工课中发掘了不一样的自我。孩子们纷纷表示,“从来没有上过这样的课”“很好玩也很有趣”“希望以后也有这样的手工课”……志愿者设计的课程让乡村孩子充满了新鲜感与成就感,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与兴趣爱好,弥补了日常教学所带来的不足。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为了提高孩子们的动手、思维与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科学意识和科学精神,志愿者们为孩子们带来多堂科学普及课。
“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电机呢?”通过志愿者的问题引入,孩子们兴高采烈地讨论着生活中的电器。随后,志愿者给孩子们开展了模拟电机转动小实验,在志愿者的带领下,孩子们一步步用磁铁、小木板搭建基础,用铜丝绕制成线圈,小心翼翼地按着老师的做法刮去铜线上的漆皮。当孩子们完成组装一切就绪时,小手轻轻拨动开关,圆形的线圈便飞快转了起来,发出“沙沙”的声音,孩子们有的激动的尖叫起来,有的拍着手为合作的同伴叫好,并高高举手向志愿者老师展示。孩子们对于自己动手制作的神奇实验现象感到惊讶与骄傲,在探寻实验原理时他们更是充满对知识的渴望。
环保课程:环境保护放飞绿色梦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为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明确“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共同建设美丽中国,同时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环保意识,团队的志愿者为孩子们设计了形式多样且轻松有趣的环保课程。
通过“课堂理论学习”与“课后实践巩固”相结合的模式,志愿者将保护长江环境、垃圾分类、保护自然等理念知识融入到课堂学习,并鼓励孩子将其运用到生活中,争做你我身边的“绿色小超人”。以“保护长江母亲河”环保课为例,授课志愿者成成老师以“我眼中的长江”为引入,用长江实拍小视频、模拟生态瓶实验让孩子们认识到长江污染的现状,并引导孩子们探讨力所能及的保护母亲河长江的小妙招。
课后,为了让孩子们认识到“环境保护从你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的理念,志愿者老师带领着孩子们到户外亲身体验种树。从挖土到撒种,再到浇水,孩子们一步一步完成自己的“种树工作”。通过让孩子们亲身劳作的体验,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更加懂得树木的可贵,树立起保护环境与树木的观念。
“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志愿者们用行动展现了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为乡村教育贡献自身力量!